聊城市

2025怎么赚钱?你必须知道的十大变数

字号+作者:天音网-网赚博客来源:台东县2025-01-27 23:13:24我要评论(0)

内容来源:2025年1月7日晚,【2025年十大经济展望与企业应对之道】的直播分享。分享嘉宾:彭志强,盛景网联董事长,盛景嘉成创投创始合伙人,管理创投基金规模超过130亿元。责编 |柒&nb

内容来源:2025年1月7日晚,【2025年十大经济展望与企业应对之道】的直播分享。

享嘉宾:彭志强,盛景网联董事长,盛景嘉成创投创始合伙人,管理创投基金规模超过130亿元。

责编 | 柒  排版 | 沐言

第8778篇深度好文:16397字 | 25分钟阅读

宏观趋势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们又站在了全新的起点。

过去两年,科技领域发生了诸多变革。

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称已找到通往AGI之路,他还发表了意味深长的六字箴言:near the singularity; unclear which side,奇点临近,不知身处何方。

黄仁勋在CES大会上扔出了一串王炸;

……

在这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每一位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管理者不仅要关注眼前的市场波动,更要从深层次理解和把握未来趋势,审视每一个可能影响企业命运的关键变量。

1.AI引领第四次科技革命:未来十年,中美博弈的核心变量与确定性趋势有哪些?

2.特朗普2.0带来的贸易战和地缘政治变局:全球逆全球化趋势将如何冲击中国,短期和长期的影响是什么?

3.2025年中国GDP增速:能否保持在4.5%~5%区间?GDP平减指数何时能够由负转正?

4.房地产市场转型:一二线城市是否会止跌企稳?三四线城市流动性放缓的后果会是什么?年轻人住房为何转向新加坡模式?

5.资本市场的崛起:A股慢牛态势能否持续?科技企业IPO回暖与并购升温的关键动力是什么?

6.中美贸易战与人民币走势:人民币短期贬值空间有限,长期升值动力来自何处?出口转型能否带来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出海?

7.投资结构调整:有效益的投资重点将如何转向?房地产投资是否会继续筑底?地方专项债新规释放了哪些信号?

8.消费作为内需引擎:如何回答钱从哪里来,钱到哪里去这一关键问题?消费增长的支撑点在哪里?

9.人口结构变化的挑战:在老龄化、少子化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如何破解养老问题,寻找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10.就业问题:就业形势严峻,AI带来结构性分化,就业问题该如何破局?

基于以上出发点和研究,今天与大家分享2025年十大经济展望,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启发和帮助。

一、AI引领第四次科技革命

成中美博弈焦点

AI引领第四次科技革命:未来十年,中美博弈的核心变量与确定性趋势。

贸易战更多的是一场现在时的博弈,真正值得关注的是面向未来的关键经济战争。

国家间经济的终极竞争是全要素生产率的竞争。

之所以在第一个展望中,特别强调以AI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指数型技术,是因为这一轮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正是第四次科技革命。

我们正处在一个重置(reset)、社会重构甚至重新格式化的关键时刻。

大家普遍忽略了特朗普2.0的主要进化,他正在豪赌第四次科技革命。与其说是马斯克选择了特朗普,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特朗普选择了马斯克。

特朗普之所以允许马斯克在一些领域折腾,实际上很大程度是因为特朗普在2.0阶段已决心豪赌第四次科技革命。

特朗普还选择了具有创投背景的万斯作为副总统搭档,在得克萨斯州现场观看SpaceX星舰第六次发射,提名马斯克的好友、年仅41岁、热衷于商业航天的亿万富翁艾萨克曼(Jared Isaacman)为美国宇航局(NASA)新任局长。

这些举措凸显了特朗普2.0阶段放松对科技企业管制的倾向。马斯克所领导的政府效率部,不仅仅是为了节省财政支出,更多是为了减少对科技企业的限制。

从特朗普2.0的战略布局来看,可以推测他是站在一个12年的大周期规划(他的四年任期加上万斯连任两届后的八年)。

在这12年里,特朗普力图实现美国"Me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目标。

特朗普2.0已经有了里根2.0的雏形。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曾经历严重通胀,甚至比今年的通胀更为严峻。

正是在里根经济学的推动下,美国成功走出通胀困境,并迎来了经济复苏和互联网革命。

最近美国劳工部披露,2024年第三季度,美国劳动生产率同比增长了2%。这是连续第五个季度实现或超过2%的增长。

这个数据远高于美国2004年以来最近20年大约1.5%的平均水平,也远超全球主要经济体,甚至接近美国90年代互联网革命时期的高峰水平,当时增长率为2.9%。

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大约只有美国的40%。令人担忧的是,AI的兴起可能会进一步扩大中美之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差距。

美国在过去几年中全要素生产率会出现如此快速增长的核心原因之一就是AI的应用。

当然,也有疫情催生的混合办公模式(每周只需要去单位现场2-3天),这种模式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此外,自动化设备等技术的应用也对生产率增长起到了推动作用。

关于AI,最近有两个重要新闻值得关注。

首先,微软预计2025年的资本开支将达到创纪录的80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与AI相关,而一半的资本开支将用于美国市场。

微软所重仓的OpenAI,在2024年的营业收入达到37亿美元。AI在美国已经开始实现商业化,这也是为何这些科技巨头持续进行巨额资本投资的原因。

另外,OpenAI预计其2025年收入将达到116亿美元,较2024年增长三倍多。预计到2029年,OpenAI的收入将接近千亿美元,这一数字相当于全球百年企业雀巢全年营收。

这也是全球商业史上达到千亿美元营业收入的最快速度,背后推动力正是AI。

为什么我要把AI技术革命视为未来十年最重大的经济展望?因为科技是经济中的核心变量。

中美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曾经是基于巨大的互补性,这种互补源自两国间的巨大反差。然而,在AI时代,这种互补关系可能会发生根本性地变化。

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模式,实际上就像分析企业的商业模式一样,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的经济特征。

美国的经济模式自带通胀基因。

比如说,美国制造业的空心化导致了本土生产的缺失,迫使其依赖外部采购,这使得美国更容易受到外部价格上涨的影响。同时,美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短缺问题。

最近,美国码头工人的中位数薪酬达到了25万美元,这反映出美国劳动力正在被重新定价。

特朗普2.0政策可能加剧劳动力短缺,尤其是驱逐大量非法移民将进一步加剧这一问题。

美国的消费文化也加剧了其经济模式的通胀特性。美国民众大手大脚的消费习惯,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内在通胀压力。

相对而言,中国的经济模式自带通缩基因。

中国的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的问题,未来十年,中国仍将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因为劳动力的过剩本身也是产能过剩问题。

中国老百姓习惯于节约存钱,这导致了银行存款总额已经达到了150万亿人民币,从而加剧了通货紧缩的压力。

过去,中美两国经济模式互为补充,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后的十多年里,正是因为中国低价出口商品帮助美国控制了通货膨胀。

如今,美国的通胀压力依然存在,未来还是要依赖马斯克所领导的AI革命。

特朗普2.0的贸易和移民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助推美国通胀,而要解决这一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新技术革命。

反过来,如果AI革命在未来十年取得重大的进展,短期内将进一步加大中国的就业压力。

总体来看,如果AI技术革命能够成为现实,那么对美国的影响将更为有利,有助于解决美国经济长期存在的内在通胀问题。

美国的通胀也被称为牛皮癣,这意味着它长期困扰着美国经济。

若AI技术革命成为现实,美国与中国的经济脱钩将不再成为美国的重大障碍,而美国也不再需要与中国进行所谓的G2互补。

从这个角度看,真正能够打破中美经济互补关系的,或者说在脱钩背景下,美国不会被通胀顽疾搞得痛不欲生,正是这场AI技术革命。

如果没有AI新技术革命的推进,中美脱钩可能会对美国经济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杀敌一千,自伤一千二"。

以AI为代表的指数型技术革命将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根本性的冲击。

面对这样的局势,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呢?

其实对于中国而言,不论是企业还是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甚至是个人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其背后的核心原则和标准就是全要素生产率。

在以AI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来临之际,中国必须全力以赴发展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未来,中国在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等硬软件一体化方向上,具备显著的优势。甚至特斯拉人形机器人要实现大规模普及,还是需要与中国供应链深度合作。

中国在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仍需加大投入,咬紧牙关,持续推动发展。

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中国仍面临一些瓶颈和盲点,亟需突破。其中最突出的瓶颈便是中国科技创新资本市场的畅通性问题。

当前,中国科技企业在IPO和一级市场融资方面受到严重制约,这无疑会对中美科技博弈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导致代际差距的拉大。

世界首富马斯克所创办的X AI,依然需要依靠风险投资来支持。

2024年,X AI在一级市场的融资额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而马斯克的另一家公司脑机接口企业Neuralink,估值超过50亿美元,融资额也达到了5亿美元以上。

这表明,全球顶级创新企业,即便是马斯克所创办的企业,也依赖于一级市场融资实现持续发展。

美国最大的竞争优势在于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创新资本链。这正是中美之间的主要差距所在,也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最大机会。

美国的创新资本生态系统包括天使投资、风险投资、母基金、S基金(二手基金)、并购基金等,共同组成了一个强大的一级市场创新投资链,与纽交所和纳斯达克等二级市场共同构建了创新资本的接力系统。

中国目前在这一领域仍然存在巨大的短板。要应对中美科技博弈,中国必须在创新资本生态系统的建设上进行深入地突破。

二、特普朗2.0带来不确定性

中国短期受冲击

特朗普2.0与逆全球化:全球贸易战和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加剧,短期冲击中国,但长期利好。

为什么说特朗普2.0是最大的不确定性?

大家可以看到,1月6日,美国媒体《华盛顿邮报》报道称,特朗普的助手正在考虑仅针对美国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至关重要的特定产品采取关税行动,而非全面加征关税,也没有特别强调是针对中国。

这一消息使得股市出现上涨,但很快特朗普就在社交媒体上回应,称《华盛顿邮报》报道的是假新闻。未来,类似的真真假假的新闻可能成为常态。

特朗普2.0的贸易战在短期内将给中国乃至全球各国带来巨大的冲击,特别是针对美国的出口产业、对美出口企业及其上游供应链的影响,毫无疑问会直接冲击全球供应链,甚至导致全球供应链紊乱。

中国的A股市场也会因此出现较大波动,这是由不确定性带来的直接结果。

如果特朗普发起全面贸易战,很可能是"杀敌一千,自伤一千二"的结果。

例如,如果关税加到60%,针对各类商品普遍加征,或者大规模驱逐非法移民(例如七八百万),这些措施大概率会加剧美国的通胀反弹,导致美联储的降息放缓。

目前预测显示,美联储的降息可能从原预期的4次减少到2次,甚至到2026年可能出现加息。

但若美国进入通胀反弹甚至加息的状态,这将不利于特朗普在两年后的中期选举,也不利于特朗普家族的长期政治经济利益,同时当然也会对中国的降息和降准政策产生干扰。

围绕加征关税的问题,在美国内部也存在诸多争论,涉及多方利益群体。

首先,有反对派,比如在中国有工厂或者从中国采购商品的企业;

其次,有渐进派,认为如果立即大幅加征关税,供应链必然会崩溃、混乱,马斯克便属于这一派;

还有精准打击派主张只对那些对美国国家安全至关重要的商品加征关税,而非对所有消费品都进行加税。

华尔街资本对贸易战坚决反对,它们通过股价下跌作出反应。

特朗普并不是典型的理性决策者,他的决策充满了不确定性。

加征关税的具体对象是集中针对中国,还是扩展到墨西哥、加拿大等国家;

加征关税的商品类别是所有商品,还是仅限于对美国有战略安全关切的商品;

加征关税的幅度是10%、40%还是其他;

加征的时间段是一次性执行,还是分批进行?是否会通过谈判达成协议?

这些问题甚至在美国国内也有不同的观点和利益集团在博弈。

我个人的分析是特朗普很可能会显著加征关税,但大概率会选择分批和有选择性地加征。

一种中性烈度的贸易战最符合特朗普的利益。

这种情况下,加征关税幅度可能会保持在15%到20%之间,现有对中国的关税约为20%,两者叠加后,大约会达到35%到40%。

这种中性烈度的贸易战,既能给各国带来实质性的压力和冲击,也能够回应特朗普竞选时的承诺。

同时,这种幅度的加征关税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避免对特朗普中期选举带来过大副作用。

因此,尽管这场贸易战从战略方向上是高度确定的,但在具体的战术博弈上,仍然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

我想提醒大家注意两点:

第一,2025年的挑战可能并不是最大的,2026年的冲击反而可能会更大。

明年的挑战将比今年更加严峻。因为今年还会有一个加征关税最终实施的缓冲期,例如可能在一季度公布但在三季度实施,或者在二季度公布但在四季度实施。

在缓冲期生效之前,我们肯定会看到抢出口抢进口的现象。同时,通过东盟、墨西哥等地区的转口贸易,也能为中国企业争取一段缓冲时间。

今年并不是最难的一年,明年才是更大的冲击。

第二,特朗普一定会密切观察加征关税对美国通胀的影响。如果美国的通胀反弹非常明显,这是他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他之所以能成功打败哈里斯,关键原因之一就是美国民众对通胀问题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应。

如果特朗普发现通胀问题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他可能会继续加征关税,因为这符合他的经济理论和价值观。

美国市场在全球消费市场中的占比较高,接近30%,但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难度将逐年增加,这也是中美博弈的必然结果。

美国的逻辑很简单:亚洲国家,你的国家经济发展壮大,科技进步,是依靠向美国出口来实现的。我为什么还要支持你发展呢?

美国一定会采取更为严格的对华贸易战政策,这在两党中已经达成共识。

随着时间推移,美国的关税政策会更加精细化,中国通过东盟或墨西哥等地区进行的转口贸易,也可能会逐步被纳入加征关税的范围。

所谓的洗产地模式将面临越来越大的抵制,洗产地就是将产品的产地标识从中国改为其他国家或地区,这种做法会引起更多国家的反感和抵触。

针对这一情况,中国近期有一个新的动议,就是从原产地标识(如Made in China)转向品牌标识(如Made by Apple,Made by Tesla)。

通过这种方式,中国希望弱化原产地这一概念,而更加注重品牌的价值。

这意味着,如果产品是在中国组装生产,但品牌属于全球知名公司,则可以避免不合理地承受过多的关税压力。

美国主导的小院高墙封锁政策,以及中美科技脱钩的趋势,会导致未来形成两大科技企业阵营。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除非是一般性消费品,否则应把非美国市场作为优先目标。

近期有一家投资机构宣布募集成立了非美国美元基金,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美科技正在脱钩的现实。

最根本的解决之道,依然是创新。

特朗普的政策虽然给中国企业带来了短期的痛苦与冲击,但从长远来看,这是在倒逼中国企业转型升级,迫使中国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未来,中国企业应从Me Too、Me Better发展到First in Class、Me only,这才是中国企业发展的真正方向。

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落地见效。

三、2025年经济增速

能否稳定在4.5%~5%?

经济增长前景:2025年宏观经济总量GDP预计4.5%-5%区间,依然保持较快增长,产能过剩影响了"GDP平减指数"转为正数。

按照中国2035长期目标倒推测算,我们每年的经济增速应保持在4.7%以上。

随着基数的逐年升高,越往后实现这一增速目标的难度将增加,因此我们必须争取在现阶段保持较高的增速,确保年均增速尽可能高于4.7%。

同时,在2025年提升通货膨胀预期,走出通缩螺旋或防范"日本失去30年"的所谓资产负债表衰退,这是一项关键任务。

过去我们常听到CPI(消费者价格指数)和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但GDP平减指数是更全面的通货膨胀指标。

它涵盖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及净出口等所有领域的价格变动,因此它能更准确地反映通货紧缩或通货膨胀的状态。

中国GDP平减指数已经连续多个季度为负数,希望在2025年下半年能实现季度转正。

CPI直观地反映了家庭消费支出,是狭义的通货膨胀指标。

$$$$在家做手工兼职$$2024年中国CPI预计为0.4%,处于较低水平。随着需求回暖及2024年低基数的影响,预计2025年CPI将有所回升。

中国宏观经济的政策目标是将CPI保持在2%左右。这意味着如果CPI未达到2%,经济刺激政策将不会停止,反而可能进一步加大宽松力度。

在不同国家,CPI的权重构成有所不同。对于中国来说,食品和饮料(约32%)、居住(租金、装修等占17.2%)是两大权重领域。

2024年猪肉、蔬菜和水果等食品价格下降,对CPI下行构成压力。

2025年CPI预计有望达到1.4%-1.5%之间,虽然距离设定的2%的目标仍有差距,但整体上呈现回暖趋势。

近年来宏观经济政策制定部门也在关注电商的价格战。

当前,网上零售在社会零售总额中的占比已达到约30%,这一比例相当高。同时,线上零售对线下市场产生了显著的价格传导作用。

现在,很多年轻人在实体店购物时,常常会查看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的价格进行比较。这使得线下商家不得不逐步与线上价格联动。

因此,像拼多多和抖音电商等平台,实际上已经对CPI物价产生了类似通缩性影响。

我们需要及时调整电商平台的货物推荐权重体系,减少全网最低价模式对市场的冲击和影响。

关于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自2022年10月以来PPI持续处于负增长,原因就在于产能过剩。2024年PPI预计下降约2.2%。

工业品出厂价格的下行压力要求中国持续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价格合理回升。

这其中特别重要的是加快并购重组,以解决各行业的过剩产能和低效生产问题,淘汰低效产能。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1月中国宣布停止铝材的出口退税,并削减了光伏行业的出口退税,从13%降至9%。

每年,中国的出口退税大约为1.8万亿,这一庞大的退税数额实际上是在补贴海外买家,吃力不讨好。

产能出清的过程将会非常残酷,主要通过关停并转等手段进行,这意味着某些投资可能会成为沉没成本。

中国产能占全球的30%,这一比例远超中国GDP占全球18%的比例。但这30%的产能并不包括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控制产能。

随着中国持续扩大内需和加大投资,未来几年的产能仍将继续增加。

综合中国在未来五年十年新增的产能,以及中国在海外控制和新增的产能,中国企业在全球掌控的产能可能将迈向40%。这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由于政府和国资主导的投资模式天然带有产能崇拜的特征,往往偏好于投资产能。

未来我们需要将一般性产能纳入负面清单。

对于先进制造领域的产能,可以允许地方国资进行早期引导,进行多技术路线的试错。

当技术路线逐步清晰或收敛后,应该鼓励市场化的兼并重组,这也是近期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

还应鼓励通过公众市场的再融资,避免政府和国资持续投入,形成无底洞式的资金消耗。

产能过剩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较大,我们需要采取积极主动地调整措施,确保经济的健康发展。

在我的新书《极简增长》中,我一直在提醒,甚至警告中小企业要极度警惕产能过剩。

饿死的企业不多,很多企业都是被撑死的。

这些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学者和管理部门一直在追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有效需求不足?这是中国经济的顽疾。

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我认为,归根结底产能严重过剩才是主要原因。

真正的问题不是有效需求不足,而是因为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了有效需求的不足。

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应该坚决避免投资一般性产能,坚决避免重资产钙化,即固定资产占比过高。

一旦陷入产能过剩,就会面临产能闲置的痛苦,最终导致严重亏损。

或可能陷入肠梗阻,可能会生产出大量产品,但卖不出去,导致库存积压,或可能卖出去了,但回款困难,产生了大量的应收账款,就拉肚子。

企业可能面临产能的刚性关停并转,这样的损失会就会非常惨重。因此,产能过剩是企业家创业者必须规避的核心风险。

四、房地产市场分化

住房与财政模式转变

房地产转型:一二线城市企稳,三四线城市流动性放缓。住房趋向现房化、国资化,新加坡模式或成主流。各地政府从土地财政被迫转向股权财政。

新加坡模式意味着未来的年轻人主要依靠保障房或租赁房屋作为住房方式,而市场化购房则成为辅助和补充。

年轻人对住房的认知已经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意识到不必一辈子为一套房子背负沉重的负担,而现有的高价房市场,他们确实也很难买得起。

因此,转向保障房或租赁是一个现实且合理的选择。

中国二手房市场的规模已逐步超过新房市场,整体市场在向成熟市场过渡。

但新房市场每年仍保持着接近10万亿的庞大规模。如果关注这几年房地产市场的重大变化,2021年我们称之为双18,即18亿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18万亿销售额。

到了2025年,市场规模预计会降至双9,也就是约9亿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9万亿销售额,几乎减半。

新房市场会越来越倾向于现房化。

过去,期房本质上是一个金融产品,但由于认知问题,房地产企业未被视作金融企业,而是当做实体企业管理,导致了如今的保交楼和严重的债务违约问题。

当房地产从期房转向现房时,房企将难以继续利用杠杆轻易融资,只有国资才能提供资金支持或者获得稳定的贷款,这使得房地产企业向国资化转型。

2025年是房地产行业大型民营企业如万科和碧桂园的偿债高峰期,市场需要特别关注。

在未来,所有类型的房地产项目,无论是住宅、工业地产、物流地产、科技地产、医疗地产,都将回归以资产回报率为核心的估值逻辑。

如何让资产保值增值,关键在于其能否产生稳定的收入,而这一切都围绕着以用户为核心的强运营能力来实现。

如果你打算购买资产,务必关注它是否具备以用户为核心的强大运营能力。

未来,真正能够让房产保值增值的将不再是传统的房地产公司,而是那些具备强用户运营能力的企业。

同时,各地政府正在被迫从土地财政逐步转向股权财政。

在A股市场上,地方政府已经成为最大的买家,超过上百家上市公司大股东的身份转变为各地方政府和国资。

这一现象的背后,正是地方政府在为从土地财政向股权财政转型的体现。房地产逻辑正在经历根本性地变化和调整。

五、资本市场成主战场

A股慢牛要素待解

资本市场崛起:A股慢牛延续,科技企业IPO回暖,并购升温。培育世界级科技公司与养老金入市是关键。

A股的慢牛过程注定是曲折而动荡的,包括今年年初的市场表现也并不乐观。

但毫无疑问,政府高层已经充分认识到,资本市场在稳定和修复国家、企业、居民资产负债表中的核心意义。

这种修复和稳定是中国经济重建信心的重要支撑。

为什么这么说?

回到房地产市场,中国房地产的资产价值有多个版本的数据,即便我们取较保守的350万亿,如果假设过去三四年房地产价格下降了25%,这意味着资产负债表已损失超过80万亿。

2017年至2021年这一时间段购房的群体,资产价值损失尤为显著。

要如何修复这样的资产负债表?依靠房地产市场再度大幅反弹,几乎是不可能的。

关于房地产市场我们提出的目标是止跌回稳,而不是止跌回升。

在现有的经济结构中,唯一有希望实现大规模资产增值的领域就是资本市场。

只有资本市场具备足够的规模体量和增长空间,才能承担起修复资产负债表的重任。

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都期待A股长牛,或者至少是牛长熊短的原因所在。

要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什么?就是要有好公司,大量的优秀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比如,英伟达曾经只是一家做显卡的小公司,主要用途是支持打游戏、挖矿。但现在,它已经成为引领AI革命的巨头,市值高达3.5万亿美元,过去几年股价上涨了数十倍。

这不仅给美国投资者带来了丰厚回报,也提升了美国消费者的信心。这种来自资本市场的财产性回报,正是美国消费信心的重要来源。

在科创板上,我们也看到了类似的情况。

去年科创板最大的明星股,寒武纪,这家公司是一家AI芯片公司,市值接近3000亿,去年股价上涨了387%,接近四倍的涨幅。

对于寒武纪而言,科创板的存在至关重要。如果没有科创板的支持和持续融资,寒武纪可能早已失败了,因为它已经亏损了几十亿人民币。

然而,正是科创板的资本支持,让它有了今天的市值,因为它的AI芯片性能出色,与华为昇腾、海光等公司承担了中国算力训练芯片的重任。

科创板成为了寒武纪的重要支撑,正如它对中国AI芯片领域的重要性。

最近,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的邵宇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冲击力的观点。他表示,如果华为上市,它的市场价值将等于特斯拉、苹果、英伟达三家公司,能为投资人带来足够的回报。

如果是按市值计算,华为等于三家公司的估值是夸张了,但如他所指的是华为横跨三家公司的主要行业—电动车、手机、AI芯片领域,这个类比倒也是合理的。

但无论如何,世界级的科技巨头才是为投资者创造回报的主要力量,也是实现全民共同富裕、提高财产性收入的关键来源。

美国股市的七大巨头在美股市场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对于中国来说,如何培养世界级的科技巨头至关重要。

科技企业的IPO需要尽快开启,这是中美博弈中的关键逆转点。希望通过绿色通道等机制,逐步恢复A股科技企业的IPO,并严格控制大股东的套现行为。

希望在2025年通过IPO和借壳上市,A股市场可以有200家公司上市,港交所和美股以消费类企业为主,上市100家,合计约有300家公司上市或借壳上市。

通过数量上的突破使市场中的漏斗效应更为显著,通过实际的市场竞争最终筛选出最优秀的公司。

当我们有了足够多的优秀企业,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吸引长期资本流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市场持续增长。

以美股为例,尽管美国经济当年发展良好,但股市并无突出表现,直到401K企业雇主共助计划和IRA个人养老金账户的资金大量进入股市。

401K和IRA的最大特点是其资金主要投资于股票股权和债券,这些资金与美国股市牢牢捆绑在一起,从而为股市带来了强劲的资金支持,实现了多赢。

当然,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样的策略可能带来双输,如果养老金亏损了,岂不是更糟?

前提条件是中国资本市场必须涌现一批优秀的公司,特别是能够成为世界级科技巨头的公司。这是吸引长期资本、包括养老金等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关键。

我相信,凭借中国庞大的市场、强大的创业者和不断加大的创新力度,中国一定能够培养出世界级的优秀公司。

这将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最终形成一个200万亿甚至300万亿规模的资本市场,有效对冲房地产市场由于资产负债表受损所带来的压力。

六、中美贸易战下

A股人民币与出口形势有变

中美贸易战与人民币:人民币短期贬值有限,长期升值潜力大。倒逼中国企业出口向高质量和创新转型,将加速中国企业全面出海。

特朗普作为关税爱好者,希望通过加征关税对中国施压。但实际上,关于特朗普1.0时期加征关税后代价由谁承担的问题,各方的观点和数据有很大差异。

市场主体涉及四个方面:

美国消费者、美国贸易商、中国贸易商和中国生产厂商。

在特朗普1.0时代,加征20%关税后,美国认为加税效果显著,而中国认为影响不大。若关税提高到60%的话,承担代价的各方可能会有所不同。

事实上,美国在这次加征关税中面临的问题是,能替代中国产能的国家较为有限。

中国接替了过去日本的角色,成为美国进口供应链中最重要的一环。

如今,东南亚、墨西哥等国家尽管有所布局,仍未能完全接替中国的产能,甚至中国在南美洲在秘鲁设立了大型港口,也在进一步增强自身的全球供应链布局。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欧美市场仍占全球消费市场近45%的份额,推动中国企业出海成为必然之路,这一过程会孕育出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企业。

汇率的问题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目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已达到7.35,预计人民币汇率会在7.1到7.6区间内双向波动。与特朗普1.0时代11.6%的贬值幅度相比,这次人民币贬值空间显然有限。

中国央行在1月3日至4日的年度工作会议中提出,要坚决避免汇率超调风险,防止汇率大幅下跌。

中国作为一个资本项下管制的国家,其实在汇率管理上仍有相当的调控能力。

面对美国加征关税,中国的大幅度贬值应对空间较小,原因主要有两个:

① 人民币贬值可能会导致资本外流、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价值管理出现压力;

② 中国正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也要求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

此外,中国企业应对美国加征关税的能力也在提升。

一方面,随着创新性产品的崛起,例如大疆无人机等,我们在某些产品上有提价空间,且一般性消费品产能可以通过转移到墨西哥、东盟等地区继续进入美国市场。

中国不应也不会选择通过大幅贬值人民币来应对美国加征关税。

从长期来看,人民币实际上会有寻求升值的诉求。

根据《经济学人杂志》的麦当劳汉堡指数,中国的人民币汇率被低估了约35%。

与此同时,美国国债已经达到36万亿美元,并即将迈向40万亿美元,美国需要美元贬值减轻其债务负担。

特朗普希望将制造业重新带回美国,并加强能源出口,美国目前是全球重要的能源出口国之一,这也需要弱势美元来促进这些目标。

虽然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可能会承压,但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有升值的诉求。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2024年商品贸易顺差达到了1万亿美元,创下了全球历史新高。

在全球经济史上,像英国的东印度公司、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以及日本的出海战略,都是在巨大的贸易顺差背景下实施的。

在庞大的贸易顺差和激烈的国际经贸关系之下,中国可能会采取削减或取消某些出口退税,减少将污染环境和消耗能源所生产出来的商品低价卖给其他国家。

此外,针对某些出口商品,可能会进行配额和限价,以避免在出口过程中的恶性竞争。

中国甚至可能对某些出口商品征收出口关税,减少外部压力并获得更多的国内利益。

中国正在鼓励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出海设厂,以便带动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并缓解国际经贸关系中的紧张局势。

通过这样的出海战略,中国将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产业,同时创造更多的海外就业机会。

回顾历史,马歇尔计划等经在家做手工兼职济援助往往与国家的经济利益密切相关。马歇尔计划不仅是美国对外援助的表现,同时也推动了美国设备和产品的出口。

最终,中国企业的出海不仅是应对美国加征关税和国内内卷的战术,更是标志着中国企业全球化2.0的全面开启。

七、投资为扩内需重点

新质生产力挑大梁

投资结构调整:有效投资为中国扩大内需的重点,房地产投资筑底,新质生产力领域成主力。

大家千万不要误认为扩大内需就等于消费,扩大内需既有消费也有投资,两者相互助力、相辅相成。

之所以特别提醒大家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新规很重要,是因为中国政府83%的财政支出是通过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完成的。

2024年底出炉的12万亿元地方化债组合拳,对于推动中国经济非常重要,但很多外资投行对此认识并不够深刻。

新规中提到:

正面清单管理

将铁路、新型基础设施、城市更新、养老托育、前瞻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等22个领域纳入正面清单管理。

新规负面清单管理

对完全无收益的项目,楼堂馆所,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除保障性住房、土地储备以外的房地产开发,主题公园等商业设施和一般竞争性产业项目则纳入专项债券投向领域负面清单。

相当于除了负面清单为不能投向的领域,不再对专项债投向领域进行限制,为专项债投向松绑。

新规同步公告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试点地区名单,包括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等十个省份和地区。

这样的简政放权非常有助于激发地方活力,无疑将加快地方债券的发行和使用。

2025年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或将扩大至4.5万亿元。

建议企业家、创业者高度关注自审自发试点名单中这些经济大省所公布的正面清单中的领域,其中可能蕴藏很多新的商业机会。

从托底经济的角度看,2025年对基建投资依然有较高依赖,但房地产的新增投资将进一步寻底与筑底,即投资还会有所下降。

主要是因为在2017~2021年之间,房地产行业透支了大量的购买力,导致当前供给过剩,需求不足。

对制造业的投资,一方面由于产能过剩,投资可能放缓,但另一方面受益于两重两新中的大规模设备更新,又存在一定的正面促进和拉动作用。

提到产能过剩,要特别提醒,这是企业亏损或失败的首要原因。

大家不要狭义理解产能,产能不仅包括制造业中的生产性产能,连锁门店业态、软件或SaaS、AI公司的研发人员,都属于产能范畴。

只要有产能就容易出现产能过剩,甚至当下的就业问题也是劳动力产能过剩的表现。

在此背景下什么产能可以投资?稀缺性产能。通俗讲就是,你能干,别人不能干或者别人干不好。

比如,最近在关注的芯片领域的先进封装,这可能是中国半导体产业弯道超车"的机会,就属于稀缺性产能。

比如,各种先进制造业。其次,像Shein"小单快返"这种创新性、差异化产能,也是值得鼓励的。

过去我们经常讲产供销,但是今后希望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改成销供产,以销定产。

根据销售来确定你的采购和生产,以销定产的反向供应链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八、消费成发动机

需先解决钱从哪里来

消费驱动疑问:需解决钱从哪里来和钱花到哪里去的核心问题,才能成为内需主引擎。

不少经济学家一张嘴,刺激消费计划就是几万亿。

问题就来了,这几万亿刺激的关键问题其实是钱到底从哪里来?各界不共识或落实这一灵魂拷问,消费难以大规模发力。

西方投行与媒体认为应该是由中央财政出,因为中央财政负债率较低,有发债空间,但财政也受到多方面的约束与掣肘,并没有大家想象地那么容易。

与此同时,超过150万亿的居民存款仍在快速增加中,如何将其盘活引导至消费领域,这也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钱从哪里来?这个关键问题不回答清楚,消费很难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发动机。

我们现在有一笔10万亿量级被沉淀的庞大资金,应该盘活用于消费,那就是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

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和新加坡有公积金制度,在中国城镇化还很低的时候,住房公积金确实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它只能用于买房、租房和装修这三个用途,基于使用范围的限制以及提取不便等各种原因。

截至2023年末,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已超过10万亿元,而且每年结余都在近万亿,每年提取公积金人数不到50%,这对消费已经形成了较大制约。

若能将这笔沉淀资金有效盘活,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将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比如增加和放宽公积金的使用范围,缴存人购买汽车、家电、手机等可从公积金中报销一部分,即不再是狭义的住房公积金,而转变为大件消费公积金。

或对于3年或5年都未提取公积金的缴存人,可以允许一次性提取1/2或1/3缴存余额,而不是只能等到退休或去世时才能领取,抑或减少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等等,这些都都值得思考和推动。

除了钱从哪里来?钱花到哪里去,谁来花?也非常重要。

目前相对比较普遍的共识是要推动中低收入人群增收减负,推动城乡居民的基础养老金普及,提高医保报销比例等等。

此外,促进服务类消费很关键。在电商多年培育下,中国商品类消费已经非常发达,但服务类消费存在巨大的短板。

这也意味着,养老、托育、教育、健康以及文化体育娱乐等等,都存在巨大的增加消费的空间,也对解决就业有积极作用。

例如,在文化体育娱乐领域,霉霉等国际巨星演唱会、nba比赛、巴萨皇马等顶级球赛等都会显著地促进消费,也会吸引亚洲地区大量游客来华。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突破各类政策限制和约束。

中国在落实单方面免签这件事情上,不仅有大国风范,对促进外国人来华旅游拉动消费更是有正面积极的作用。

如果未来类似这样的政策限制,能够大范围的大力突破,中国的消费尤其是服务类消费,就有可能真正成长起来。

九、老龄化少子化下

养老成未来20年挑战

人口老龄化挑战:养老问题将是未来20年的关键议题。

先通过几个数字给大家一个基本概念,目前美国养老金总资产大约38万亿美金,远高于其每年的GDP。

美国养老金总资产分为基础养老金、个人养老金(IRA)和企业雇主与个人共助养老金(401K)。

其中,社会保障计划,也就是基础养老占比约6.5%,93.5%的美国养老金资产是美国的 IRA个人养老金和401k。

美国国家基础养老覆盖率已经达到95%。但从养老金整体资产角度,基础养老金的占比是极小的,美国人养老主要靠个人养老金(IRA)和企业雇主与个人共助养老金(401K)。

2024年年底,我国推出了个人养老金制度,每年缴费上限为1.2万元。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养老主要还得靠自己。

① 从退休后生活质量角度

需要早做个人养老金计划,每年1.2万元的个人养老金缴费,现在看可能不起眼,但连续缴存20-30年,便可体现复利的力量。

② 从中美两国在养老金制度上的主要差异来看

中国养老金问题能否得到解决的关键,在于必须发展好中国的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可能是解决中国养老金缺口的唯一路径。

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个人,都必须回答怎么健康地安全地放杠杆,否则可能就会存在巨大的养老金缺口。

在美国,个人养老金账户和企业共助养老金账户,主要持有的投资标的以股票、股权、债券为主,都是相对高收益的产品。

但在中国,当前1.2万上限的个人养老金投资,主要是存款等低收益产品,买公募基金可能还会存在亏损的风险。

① 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承载着国民财富的增长,也承载着未来的养老金能否增值增长的重要使命。

在养老方面,除了个人养老金和资本市场存在强关联以外,AI新技术也在影响着整个市场。

老年人的劳动力价值将在AI技术的推动下被显著延长,老龄化问题也会比过去显著减少。

我们应该大力鼓励退休人员继续工作,进行再教育再培训等等,这不仅能提升老年人劳动生产率,对减缓中国养老金缺口也非常重要。

为了缓解养老金缺口压力,我国决定实施延迟退休,但是延迟退休年龄还是比较保守的。

给大家做个对比,美国现在的退休政策是1960年以后出生的人是67岁退休,如果提前退休,比如62岁退休,退休金扣减30%;如果延迟退休,比如70岁退休,退休金可能会增加30%。

② 伴随着AI技术、基因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平均年龄有望大幅度增加。

这对各个国家养老体系、医保体系都将构成巨大的冲击和挑战。当然,也同时使得银发经济成为一个超级蓝海。

我国多数领域均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但银发经济却是为数不多的优质供给匮乏的领域,供给侧有非常大的创新空间。

比如科技养老、智慧养老,同时在文旅甚至游戏方面,都存在很多新机会。

如果从LTV全生命周期价值来看,随着人类寿命的大幅延长,银发经济商业价值巨大。

我们不仅要看到老龄化存在的问题,同时也要洞察到新的商业机会。

十、就业形势严峻

AI对就业影响有分化

就业形势:大学生和一般人群就业压力严峻,AI对就业影响结构性分化,应将就业问题置于首位。

AI、具身智能等新技术革命对就业失业的总体影响,总量上是正面价值大于负面影响。

但从岗位、专业、国家或地区等结构上则会产生巨大的分化,所谓几家欢乐几家愁,这就需要我们提前做好针对性地前瞻性分析和应对。

AI和具身智能等这类指数型技术毫无疑问正在重塑商业世界,未来人们会更加关注工作质量,而不仅仅是工作数量。

日本有些地区已经开始推行一周4天工作制,美国也开始扩大混合办公模式,每周只去公司2~3天,其余时间可以在家办公,反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这可能是中国未来可以考虑的一种变化,尤其在AI和机器人的加持之下,这可能是人类未来的工作方式。

回到当下,从当前到未来10年,中国的就业压力都会比较大,怎么解决?

1.大学生就业

2024年大学生毕业数量有1176万,而且未来15年,每年仍有大量的大学生毕业,这个数字不仅不降,反而还在增加,直到15年以后,大学生毕业数量才会逐年下降。

大学生群体需要高质量就业,那么如何创造新的高质量就业机会和契机呢?

第一,必须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即专业服务业,研发服务、法律会计、知识产权专利等等,这些都属于生产性服务业。

大家知道美国的服务业非常发达,但需要注意的是,美国服务业发达指的是它的生产性服务业,而不是今天中国的外卖、网约车等,这些属于生活性服务业。

中国GDP目前排名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但在美国GDP组成中,生产性服务业超过30%,而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在GDP中的占比仅大约17%。

虽然美国制造业空心化,但却恰恰壮大了生产性服务业。

我国目前的制造业还处在大而不强的阶段,还欠缺生产性服务业,所以这既是中国制造业做强做大的主要方向,同时对于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也至关重要。

第二,年轻大学生应跟随中国企业出海,跟随企业的发展战略走,在全球化进程中创造新的事业。

之前反复谈到,中国企业正在进入全面出海的新时代,这也是未来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中国大学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是脱节的,要解决大学生当前就业过程中的堵点与障碍,提过几个建议:

① 鼓励企业广泛接纳实习生,提升校企需求匹配

鼓励各个企业大量接纳实习生,因为没有实习过程,就无法贴合企业的需求。

但用人单位由于效率和成本考量,往往不愿意用实习生。

建议有国家级的实习补贴,比如,每个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年,在用人单位实习时,用人单位可以获得2000-3000元/月的实习生人才补助,它的价值是巨大的。

一个国家永远要投资人,永远要投资年轻人。

同时,建议对吸引和接纳大学生实习的企业进行表彰、给予补贴,甚至各项支持,就像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一样,形成社会氛围。

② 大企业应开放在线培训,推动校企需求匹配

建议像华为、阿里、腾讯这样的大企业,开放其在线培训课程,或者发起国家级在线实操课程培养计划。

让更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前后,通过高水平的在线学习培训,提高与企业实际需求的匹配度。

③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实训基地实现校企衔接

最重要的还是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各大企业、各个职业院校当中建立大量的实训基地,这样才能让大学生真正能够跟企业的实际需求相吻合。

建议将实训基地对社会进行短班形式开放,以便帮助更多的大学生、甚至是已经毕业的大学生通过实训基地接触当前最新的企业实践需求。对这类实训基地建议国家给予相应的补助补贴。

总之,投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对社会稳定至关重要,也是中国持续提升和追赶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抓手,如何强调、如何投入都不为过。

投资于人、投资于年轻人,永远是一个国家投入产出比最高的经济行为,更是一种国家战略。

2.农民工、低端劳动力的失业再就业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维度,另一个维度是针对农民工、低端劳动力的失业问题。

这部分人群的就业则需要依靠生活性服务业,比如,所谓城市里的烟火气(小店小餐馆、地摊、夜市、集市等),也包括老龄化下的家政、护理、健康养护等生活性服务业。

生活性服务业才能解决低端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用机器代替人,很难长期解决就业问题。

关于就业,是一个国家消费的基础,是一个国家民生的基础,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的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至少从当下到未来10年的根基。

只有对人,对年轻人,对社会的中基层人群给予更多的关注、支持和投入,才能给中国经济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才能应对美国加征关税等各种外部重大挑战。

这是中国的基本盘,也是中国经济核心中的核心。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在家做手工兼职表笔记侠立场。

查看原文

分享到新浪微博分享到腾讯微博收藏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网友点评
精彩导读
热门资讯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