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正值毛泽东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李前宽、肖桂云共同完成了电影《重庆谈判》。在上映之前李前宽动情地说: 痴情赢得了机遇,这段相恋七年的“谈判”心愿终于达成,有情人终成眷属。 这部电影拍摄背后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意难平”,今天白羽就跟大家好好聊一聊。
一、动静之妙 90年代初,这部电影在《真实的谎言》、《未来水世界》等美国进口大片的冲击下,在《大决战》、《大转折》、《大进军》等场面宏大的,国产主旋律电影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过于平静。 时隔多年,重看这部经典才发现:影片最明显的艺术特点就是在“动”与“静”,“明”与“暗”之间做文章。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一面调动军队抢地盘,以免作出“姿态”在报纸上发表文告,邀请毛泽东前来和谈。
毛泽东以远超常人的胆识,毅然决然地赴重庆谈判。在会议上,毛主席那句:要充分做好城下之盟的准备,但签字之手在我! 这样魄力,既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更是毛泽东性格的有力表现,也丰富了毛泽东的伟人魅力。
动是弦外之音,静是弦外之旨。一明一暗,一动一静,平行发展。在影片对“静”的叙述中,“动”也无处不在。 在谈判期间,毛泽东在重庆期间居住的园林内,起伏不平的山路、高大挺拔的古树,茂密苍翠的竹林,给人以宁静悠远的感觉。蒋介石更是殷勤地介绍,这栋楼是“国民党前主席”林森的别墅,现在是“国宾馆”。 画面一转,老蒋跟戴笠约在了林森墓前见面。老蒋让戴笠暗中联络伪军,“保卫”各大重要城市 。
当蒋介石的孙子向老蒋请教“和平建国”作文题目时,蒋 介石却在纸上写下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八个大字,让孙子反复临摹。 当毛主席等共产党人真诚和谈,一让再让之时,老蒋却调兵遣将,进攻解放区,秘密印发手册,小动作不断。 当报纸还在大肆鼓吹蒋介石的“诚意”时,孙子却把临摹的大字拿到学校。 泄露了“军国机密”,气的蒋经国按着儿子,快要出发啦狠狠打了一顿屁股。
刘邓大军击败了史泽波大军,飞机装载的小册子坠毁在深山。 重庆沟通着延安,后方连接着前线。 谈判桌上的论战,前线炮火的较量 。 下面暗流涌动,明面上云淡风轻。 影片对于这些“动”的描写,寥寥几笔,着墨不多,却力透纸背,给人以“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感觉。 导演以静示动,寓动于静,以极富生活哲理的电影语汇,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一幕,深刻地揭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逆民心者失天下”的主题思想。
二、明争暗斗 毛泽东豁达大度,夜夜安睡。 蒋介石心怀叵测,夜夜失眠。 在电影《重庆谈判》中,历史地再现了这样一个镜头:在一个清晨,毛泽东在散步时遇到了正在山上挖笋的蒋介石。 蒋介石对毛泽东说:“今天,你使我想起了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毛泽东反问:“那么,我们谁是曹操?谁是刘玄德呢?” 老蒋只能讪讪地说:纯属笑谈,纯属笑谈。
这次会面,看似偶遇,实则是导演塑造“双峰对峙”的两位政治家的匠心独具。双方在表面轻松温和的谈笑中,针锋相对,互不相让。 这是比实力较量更为精彩的“斗智”,毛泽东登门造访陈立夫,蒋介石感到“毛泽东的统战”都搞到自己的“宅院”而惶恐不安。
影片形象地刻画出毛泽东的大家风度,机智幽默,口才出众。蒋介石的老谋深算,独断多疑,专横跋扈,都被导演成功地浓缩进了电影的胶片中,成了我们永恒的历史记忆。 这部影片在拍摄时,邀请到了港台明星胡慧中。 她在电影中饰演女记者童欣,完全是零片酬出演。她说:“我的父母是中国大陆去台湾的,我的老家,我的根还在祖国大陆”。
在1993年12月10日召开的《重庆谈判》研讨会上,著名作家冯牧说:“ 当年,我在延安的《解放日报》担任编辑,欢迎赫尔利、欢送毛主席上飞机的活动我都参与了”。 时隔多年,冯牧还记得,当年很多同志为主席的安全担忧,不赞成他去重庆。大家快要出发啦都很难过, 贺龙同志都哭了,很多同志也都掉了眼泪。 电影对于气氛的处理非常准确,完全符合当时群众的心情。
冯牧还特别提到,当 年日本投降时,他本人就在清凉山上。当时延安得知这一消息时,正是晚上。 影片的开头部分把延安人民欢庆日本投降的场面拍的非常壮观。老百姓们从四面八方,高举火把涌向宝塔山,闪烁的油灯,各式各样的彩灯,欢庆胜利的宏伟场面令他至极难忘。 三、七年之痒 当年,李前宽、肖桂云夫妇以一部电影《佩剑将军》技惊四座后,他们就产生了拍摄“共和国三部曲”的想法。 到了1986年,《重庆谈判》开始立项,李前宽、肖桂云夫妇找到了四川作家潘剑琴,他们一起合作创作剧本。 在长达几个月的实地考察,翻阅了大量资料,就在电影剧本终于完成之际,却被告知电影暂时不能拍了。 上级领导通知:《重庆谈判》和兄弟厂选题撞车,暂缓拍摄。 谁也没想到,时隔一年,国家成立了“重大题材领导小组”, 第一件事就是裁定长春电影制片厂的《重庆谈判》项目下马。
辛辛苦苦准备了几年的“嫁妆”,如何被告知“分手”,换了谁也受不了。大导演李前宽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 没有拿到《重庆谈判》的拍摄权,就像“失恋”一样难受。 一旁的妻子肖桂云抿嘴轻笑:他说的绝对是真心话。 到了1989年,李前宽夫妇拍摄的《开国大典》引发了史诗级观影热潮。紧接着,他们夫妻携手拍摄的《决战之后》获奖无数,更是从此奠定了他们在主旋律电影的拍摄创作地位。 在1992年1月的“第一届全国重大题材创作会上”,文 化部电影局副局长丁峤会上点名表扬:“李前宽导演为《重庆谈判》失恋的痛苦,是艺术家的深情”。
仿佛是命运的安排,缘分终于到了。1992年6月,“重大题材领导小组”重新讨论电影《重庆谈判》的立项问题。小组成员全票一致通过: 由李前宽、肖桂云夫妇共同完成该电影。 时隔7年,兜兜转转。 在外漂泊了7年的题材《重庆谈判》,再度回到了李前宽、肖桂云的手中。 1993年,《重庆谈判》拍摄胜利完成,了却这段“七年之恋”。回忆当年的情景,李前宽仍激动地说:“痴情赢得了机遇,有情人终成眷属”。
$$$$$快要出发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