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在大师班现场。 李学仕 摄
12月20日,第五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迎来第二场大师班,中国著名作家、编剧刘震云与嘉宾主持梁植展开对谈。两人以“无声的洪流改变有声的世界”为主题,探讨刘震云的艺术人生。
刘震云的艺术生涯充满着传奇色彩,他有着跨界身份,是作家、学者,也是编剧。他的文字极少用形容词,语言诙谐幽默,充满着巧妙构思与哲学深意,有着四两拨千金的效果。
刘震云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瑞典语等20多种语言。其中,《一句顶一万句》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8年,刘震云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法兰西共和国文学与艺术骑士勋章”。
“从小谁都没有给我种下文学的种子”
一件夹克衫、一双运动鞋、一个装着热茶的保温瓶,刘震云坐在沙发椅上与主持人互动。不紧不慢,说一段,喝一口热茶,悠闲畅聊他的写作之路。
“我是一个农村孩子,我们村给我种过玉米的种子、小麦的种子、棉花的种子,就是没有给我种下文学的种子。我最不应该从事的行业就是文学,因为文字在我们家原来是一片荒漠。”刘震云说。
刘震云生于河南延津,一片给予他写作灵感的土地。他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还有更早的《温故一九四二》《故乡天下黄花》等,写的都是延津。刘震云熟悉村里的每个人,熟悉他们的笑遮天声与哭声,也熟悉他们皱纹里的尘土。他能生动地模仿出当泥瓦匠的表哥抽烟的样子,也能回忆起儿时在玉米地里自制烧烤所用的原材料。
“我现在走到世界各地,看过我书的都说我是一个幽默的人。其实我们村谁都比我幽默,道理的幽默一定比故事的幽默要高级,故事的幽默比情节的幽默要高级。”刘震云说。
“使人进步的不是取得什么,是留下了多大的遗憾和缺陷”
刘震云14岁就远离家乡去当兵,高考恢复后,他凭借不放弃学习的坚定意志,顺利被北京大学文学院录取。
“我上中学时数学特别好,本来应该成为一个数学家,现在应该在普林斯顿大学带博士生。”刘震云直言,有时候人的命运不是自己决定的,无声的洪流改变有声的世界,时代的洪流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你觉得哪部作品写得比较好?”梁植问。
“哪部作品都写得不好,我这不是谦虚的回答。”面对这个问题,刘震云认真了起来。他说,写作的时候拼尽全力写好,可多年后再回顾,还是会发现有写得不好的地方,总会有遗憾。使人进步的并不是你取得了什么,而是你留下多大的遗憾和缺陷,这才能促使下一部作品写得更好。
“好的电影看到的是作品中的人物,还有人物内心的世界”
谈到文学和电影的区别,刘震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电影、生活、文学是一种量子纠缠的关系。一开始写东西、拍电影的时候,觉得有话要说,想要告诉大家什么。但随着写作和拍摄的深入,就会发现自己遮天说什么其实是不重要的,作品里的人物说什么特别重要。
“好的电影其实是看不见导演、看不见摄影机,也看不见演员,看到的是作品中的人物,还有人物内心的世界。”刘震云表示,电影编剧和作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职业,电影要求节奏快,但这个快对于小说来讲是致命的弊端。还有,电影对于故事性的要求有时候比小说要严谨,电影的规律性也比小说更严格,当然有时候小说里的微妙在电影中是无法体现的。好电影需要好演员,好演员之间的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产生的默契和拉丝,是万千文字无法描写出来的。
“我不是大师,因为世界不存在大师。自称大师的人一定很无知,靠架子支撑自己,内心得多么虚荣,我最喜欢的是质朴。”刘震云犀利地说。
“让AI写小说还要再思量”
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下,“AI”成为最热话题之一。现场,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对文学创作有影响,也进行了一番热烈讨论。
“AI很有意思,能够取代人类许多技术性甚至一些思考性的工作,但它是根据过去知识和信息的搜集进行加工,而文学作品恰恰是要放弃过去,创造一个新东西、新认知。所以AI下国际象棋没有问题,让AI写小说还要再思量。这样,我给AI打一个电话,听一听它的想法。”刘震云说罢,现场笑声不断。
从前提起刘震云,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严肃的文学作家。但通过大师班的面对面交流,大家对他的印象遮天又多了一个——“被写作耽误的喜剧人”。
来源:三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