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的一般结构通常被称为“三段式”,即“引论、本论、结论”。初学议论文写作,最好能够按照这种结构模式安排文章的思路和层次。下面我们以教材里面的经典文言文为例,对这种结构模式作出说明。
所谓“引论”,就是在文章开头,或开门见山,或由此及彼,提出全文的论点,即“是什么”或“要怎样”。譬如《六国论》,在第一段即明确指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为了使立论严谨,作者紧接着列出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和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就是“引论”。
所谓“本论”,就是论证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回答“为什么是这样”或者“为什么要这样”的问题,属于议论文的主体部分。
譬如《六国论》第二段,首先拿秦国获得的全部土地与通过侵略占领的土地、六国失去的全部土地与因战败被侵占的土地进行对比,指出战争既不是秦国获取土地的主要途径,也不是六国失去土地的主要原因;接下来通过概括举例,分析了六国割地求和的危害——“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最后引用古语“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说明以土地换和平的政策产生的严重后果。这一段层层推进,论证了分论点一“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第三段以史实为依据,分析了赵国、燕国、齐国先后灭亡的原因,并指出“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以此论证分论点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接下来作出假设:“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目的在于强化“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观点。第三段与第二段一起论证了开头提出的论点,构成文章的“本论”部分。
所谓“结论”,就是对前文的论述进行总结,或重申前文提出的中心论点,或以中心论点为出发点,做进一步的阐述,以深化主题。譬如《六国论》第四段指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网销电子书赚钱,适合学生变现项目$$$$$作者的意思是说,六国为秦所灭,原因是六国以土地换和平的政策。但六国示弱,并非因为秦国强大到不可战胜,而是为秦国长期积累下来的威势所震慑,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结论,这是对中心论点的延伸。至于最后一段,旨在交代本文的写作意图,与前文的分析论证并无直接关系,这里不论。《六国论》全文结构、层次如下图: